陕北“袁家沟”走出四任省委书记

[复制链接]
查看240 | 回复0 | 2019-12-19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出来的人多跟该村的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据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
《先锋国家历史》特约撰稿 白红义(先锋国家历史供腾讯新闻专稿,请勿转载)
小山村的显赫史
白姓在陕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大姓。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白姓家族中不断有重要的人物出现,并且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显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涧县袁家沟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
袁家沟是个在陕西省地图上也难觅踪影的小山村,但却无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位于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的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山大沟深。它的东面10多公里是黄河,西面5公里多是无定河。这里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
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
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至今,村子里还珍藏着一本修于明代的家谱,据称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
据说这本老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书写。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不过,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经不遵照家谱取名了。他们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加注现用名。
村子里的老人们正在筹划着续修家谱,他们合计着重修家谱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经举家从袁家沟迁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记造册,二是把从袁家沟嫁出去的女子也续修在家谱里。
袁家沟历史上就高官频出。这里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
相传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还有一则传说,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九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
袁家沟最终没有出现皇帝,但是出了好几个省委书记。从公开的资料看,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实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该职位与现在的省委书记相当,因此白治民的省委书记并不可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仍属正部级干部。
上述四人中,白如冰已于1994年4月逝世,白栋材和白治民早已退居二线,只有最年轻的白恩培仍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
        





上一篇:中英美法意联合考古 揭秘成都文明起源
下一篇:俄惊现万年木乃伊猛犸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