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惊叹的蜀中那100株摇钱树

[复制链接]
查看108 | 回复0 | 2019-12-1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星堆出土的东汉西王母彩绘摇钱树座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走进四川拍摄纪录片《穿越千年摇钱树》,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在央视播出。为何选择来四川拍摄摇钱树?因为摇钱树大量出土在西南地区,更因为四川的摇钱树出土量最大、制作最精美,被考古研究者称为“摇钱树之乡”。
    站在“梓潼汉末摇钱树”旁,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杨小邬不停调整着手中调色盘上各种矿物颜料的比例,准备为其着上原有的蓝绿色。整整一年了,做完最后这道上色的工序,这株摇钱树的修复就算大功告成。此时,看着即将完工的树,他心里有了一丝不舍。
    这株摇钱树是我省已出土的100余株摇钱树(包括摇钱树树座及摇钱树枝叶残片)的其中之一。这些广泛分布在我省彭山、三台、江油、射洪、新都、广汉、芦山、西昌等地的摇钱树,虽然根据地域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成为了一项具有特征性的地域文化符号。
    [沿革]由树崇拜到金钱崇拜
    “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句关于摇钱树的民谣被人们古今相传。说起“摇钱树”这一称呼的由来,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林向打开了话匣。
    他说,在西南地区出土的东汉、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常常会发现一种随葬明器――青铜树,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树古代被人们叫做“柱铢”,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遂决定把这些青铜树称为“摇钱树”。“约定俗成”,林向用这四个字进行了概括。
    经过多年对摇钱树的研究,林向认为,它们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在林向看来,“他们尊崇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与‘建木之西’的‘若木’,认为它们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特征性:就像头上长树的神人;以花、珠、鸟为表征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林向说,这种“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林向认为,“可以说,摇钱树反映了树崇拜的一个阶段,对神的信仰开始变成对金钱的崇拜,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认为财富、金钱高于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摇钱树在各个朝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呈现不同。“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铜树就比较写实地反映了古蜀国宗庙崇拜的中心,而到战国的干海铜树,则变成了萨满(巫师)们使用的仪仗化了的法器。”据林向介绍,发展到秦汉时期,摇钱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灯具,引人追思那些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日神之树,或注入金权主义的观念,成为了象征土地和金钱财富的明器。
    [震撼]“东方的金枝”让世界惊叹
    据了解,目前四川已出土的摇钱树在100株以上,它们的分布以成都平原为最密集,包括整个四川盆地,占出土量的50%左右。1941年,彭山寨子山550号崖墓出土了目前四川境内年代最早的摇钱树之一――飞羊乘神陶树座。而我省其它出土的铜摇钱树、座的年代一般在东汉到三国蜀汉或可晚至魏晋时期。
    虽然数量众多,但说到我省出土的摇钱树中的“明星”,参观过去年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的人都不会忘记,当时,惊艳亮相的绵阳“铜摇钱树”被摆放在展厅最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更被中外媒体称为“最奢华的展品”、“财富的梦想”。
    回忆当时的情景,曾亲身赴北京参观展览的林向记忆犹新。“那是一株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绵阳的东汉摇钱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至今为止四川出土的100多株摇钱树中保存最完整、最高大、工艺最复杂的一株,由基座、树干、树冠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总高1.98米,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
    让林向等考古专家感到有趣的是,目前,有些出土的摇钱树的树叶被包上了一层金箔,变成了“金枝”,看上去闪闪发光,尤为珍贵,“西方神话故事中‘金枝’的传说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被包了金箔的树叶称为‘东方的金枝’。”
    “摇钱树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含义,更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所采用的透雕的工艺技术和分布生产、总成制作的工艺发展方向。”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朱小南告诉记者,摇钱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我国商品化生产的发达。
    [修复]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
    无论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宝贝之一的青铜摇钱树,还是在首都博物馆等地四处展览的出土于绵阳的汉代摇钱树,在人们看到它们光彩夺目一面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文物修复者对这些刚出土时锈迹斑斑、零碎残破摇钱树的精湛修复技艺。
    干了36年青铜器修复,杨小邬掌握了不少传统修复技艺。他告诉记者,修复一株摇钱树,大致可以分为去锈、拼对、补缺和着色四个步骤。“要把出土时附着其上的泥土、杂物及锈迹等清除掉。”之后,对树身进行拼对,接口拼对不上,是修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时,由于树干承重有限,在焊接后,还需要在里面用铜管、铜皮等材料进行加固。
    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焊接技术以及粘接等修复手段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
    据杨小邬介绍,这种传统的修复方法叫做低温锡焊,焊接时的最高温度只有200多度,不会伤害到文物。经过低温锡焊后,再用骨胶、漆等具有黏性的粘贴剂粘牢,这样能使修复的文物更牢固,同时还可以遮住锡焊后留下的白色小点。最后一个步骤是着色。
    修复好以后的摇钱树,其树叶是不能长期悬挂在树干上的。杨小邬说,由于摇钱树叶子较长,枝干无法长期承重,“博物馆里展出的摇钱树,必须采用线吊等方式分散树干的承重,使叶子的重量直接作用于线上。”
        





上一篇:杭州工地再现战国古剑锻造精良做工考究
下一篇:考古学家发现1100年前玛雅文明末期古墓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