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常

[复制链接]
查看315 | 回复0 | 2020-10-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汪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离不开变,离不开推陈出新。
  
  《周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一个民族如此,对一个生命个体更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自身,就一定要跟着变化。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说明变化之剧烈。人在这样剧烈的变化中,如果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淘汰。道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看到了这剧烈的变,从而要求人们跟着变。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如果能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祸福,人的心态,就会变得从容得多。古人之所以讲宠辱不惊,就是因为对祸福的变化,看得比较通透的结果。对祸福看得通透了,那么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人生自然,就宠辱不惊了。
  
  但是,在适应变、跟着变的同时,人也要保持自己的常。这就是《老子》所言:知常曰明。为何知常是明智的?因为懂得常,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才能不让自己被五彩缤纷的世界牵着鼻子走。
  
  什么叫常?常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世间万物虽然变动不居,但是规律却是常态的、恒定的。譬如万有引力。水只能往低处流,不可能往高处流。这就是常。懂得了这个常,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依照万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行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同时,对个人生命而言,常是指一个人恪守的那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我们最讨厌的,是那些喜怒无常的人。为何讨厌他?因为他朝三暮四,见利忘义,见异思迁,行为没有逻辑可寻。前面讲过,一个人固然要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样子,但变之中,也要有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道家所谓常。就儒家言,就是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细细琢磨,很有意思。朝闻夕死,这是变,说明孔子也承认,生命是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早晨还活得好好的,若悟知了道,就是当晚死去了也心甘。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分明对朝闻夕死一点也没有恐惧感,反而有一种欣欣然。为何如此?因为孔子觉得,我已经懂得道了,那就意味着,我找到了常,找到了我生命的依靠。人有了生命的依靠,哪怕一生只有一天,也是充实的,值得的。孔子对生命的常,是高度赞颂的,看得比生命本身还要重要。而这常,或者说儒家通称的道,其实就是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代生活中,有人不知变,所以很快就被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淘汰了。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传统的经商模式彻底颠覆了。一些人适应不了这个变化,死掉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倒是不怕变,也能在巨变的时代如鱼得水,但是他却失去了常,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投机分子,有奶就是娘,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
  
  人要不怕变,但也应该守住自己的常。能适应变化的人,是聪明人,识时务的人,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守住自己的常的人,是忠厚的人,仁德的人,值得信赖的人。人光有聪明,但没有仁厚,这样的人,作为人生伴侣,是很难托付终生的。人不聪明,就可能被剧烈变动的时代杀死;人不仁厚,就可能自相残杀。但有一点,笨一点,只要仁厚,还可能有他人在你处身危机的时候拉你一把;如果光聰明,不仁厚,那么,很可能就像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头来,成为孤家寡人一个。  





上一篇:高跟鞋调查
下一篇:拳王的爱心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