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4P]

[复制链接]
查看298 | 回复0 | 2020-11-22 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6氪
2018-09-01 21:16  
编者按:作为一名自助建议的前信奉者,作者现身说法,对现代自助建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作者Charles Chu,原文标题Bad Self-Help and the ‘Myth of Perfect Perfectibility’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开始对自助建议感兴趣。
但现在,事实上我开始对自己的那些建议有一种反胃的感觉了。
最近,我试着在Twitter上把这种不适用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自助建议的问题所在:
•还是70年代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
•把个例当普遍,编撰美好的童话故事
•把“成功”等同于高社会地位
•失败的问题全部在你
结果没想到还挺火,所以我决定把我的那条Twitter展开来说说。
1. 把“成功”等同于高社会地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媒体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是《如果你想成功,就做这32件事》。
我忘记了这32样东西是什么了,但我相信,这本书里有一些老生常谈的自助建议,比如早上5点起床,多喝热水之类的。
但是,这些文章虽然承诺让你成功,但似乎没有告诉你它们所说的“成功”是什么意思。
最近,我意识到这是因为现代自助建议并不需要定义成功。对自助而言,“成功”不过是其他人眼中的地位。换句话说,现代自助行为与伦理无关。它假设你已经知道“我该如何生活”这一伟大哲学问题的答案,剩下的就是给你工具来帮助你那样生活就好。
我不认为仅凭10个步骤就能找到美好生活,我当然也不认为复制其他人的行为就能让你成功。
2. 从故事里醒来吧

现代自助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核心叙事是以童话为基础的。20世纪的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说过:
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都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
凯恩斯的观点是,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受到过去思想家的影响,尽管这些思想家我们可能从未听说过。我想自助建议也是一样的。Byrne的《The Secret》一书或Anthony Robbins的《Unlimited Power》等书告诉“心灵疗法”的信徒说,信仰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而现代的东西无非又给那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多加了一层科学的外衣罢了。
我不是说那些建议没用。你相信什么的确会改变你的行为。但这很容易出岔子,然后陷入偏执。
就连科学也一样,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科学家们(在不知不觉中)是否已经知道他们想要发现什么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发现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盲目乐观

战斗机飞行员James Stockdale在越南当了将近八年的战俘。在集中营里,他注意到,最先死亡的是那些乐观主义者,而非悲观主义者。
现代自助建议充斥着这种乐观主义。Alain de Botton报道了这一趋势:
那些信奉基督教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现代自助建议的信徒们,觉得如果相信自己,有信仰,努力工作,不绝望,就会进入天堂。那些对佛教、精神分析一知半解的人也一样。……他们严肃地认为,让某人高兴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让我最不舒服的就是对完美神话的吹嘘和宣传,告诉我们说未来有完美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情。
这听起来很像天堂的概念,但以一种怀疑主义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天堂——天堂不在来世,在现世,你只需要努力工作,就能实现。
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自助建议促进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即使自助真的能让你变得富有、美丽、有地位,生活中的问题也不会消失。你仍然会失恋或者失业,友谊会消失,你会饿,会变老,最终还会离开这个世界。
我住在日本,与西方不同,尽管日本人有很多问题,但他们知道如何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4. 失败的问题全部在你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么说似乎问题不大。但认为自己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想法也有其阴暗面——当你失败的时候,问题全部在你。
有些人甚至说穷人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使一个国家摆脱赤贫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努力。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这种想法是多么具有迷惑性。在学校里,我没有学习就通过了所有的考试。我的SAT成绩在前1%。我很少学习,除了考试前一天。尽管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上学对我来说比别人容易,我还是开始看不起那些比我差的人,说:“他们只是不够努力。”
努力和自助的建议会有帮助,就像药物和锻炼一样——尤其是在你刚入门或者病得很重的时候,它们对你的帮助最大。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熟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很有趣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马斯洛开始怀疑这套理论,因为他注意到,那些自我意识膨胀的人似乎是自恋的混蛋。
5. 还是70年代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
发展心理学家Judith Rich Harris在她的《The Nurture Assumption》一书中主张,你所受的教育对你今天的性格几乎甚至压根没有影响。
对我们来说,孩子后天的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篇文章似乎给我们敲了警钟。
Harris说,研究人员所犯的错误是未能把基因的因素考虑进去。父母易怒,孩子也易怒,不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而是因为他们的基因。
自助行为和科学家们犯了同样的错误,它忽略了基因和人性对生活结果的影响。有一些自助书籍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如何减少焦虑,如何提高效率,但我从未见过有哪个自助畅销书作者还提到过生物学的影响。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助建议不起作用,因为基因没有决定一切——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也不会这么想。但那些因为基因/天赋而在生活中表现出色的人告诉你他们成功是因为努力,然后试图向你推销这一建议,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了。
我想说什么呢?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在试图提出一个相互关联的观点:
•现代自助(我们称之为“新自助”)建议信奉完美的神话。
•这个神话使我们的期望不合实际。对人间天堂的期望使得人们很难关注当下。为了不太可能实现的理想未来,我们更可能牺牲不完美的现在。
•这个神话也低估了关系和制度的价值。人类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制度、政府、社区等等。
Theodore Sturgeon曾说过:“90%的事情都是垃圾。”
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自助建议。佛教、斯多葛派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超过1000年历史检验的有益建议,而且——只要我们自己不作死——我相信这些建议在下一个1000年也会派上用场。
我曾经真心实意地相信我现在在这篇文章中所批评的一切。
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总是对的,但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诚实地写作,在我改变主意的时候分享我的想法。我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很欣赏这一点,我就是为此而动笔的。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成功的人最努力?其实不是
时间: 2019年09月05日 | 作者: 三水 | 来源: 科研圈
撰文 三水
编辑 戚译引
许多自我管理方面的书籍都喜欢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并常常引用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中的一句话:“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一万小时大约相当于十年以上高强度的练习。这条“一万小时定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多人开始用它激励自己学习新事物。但是人们引用时似乎漏掉了后半句——“但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最近一项研究重复了当年的原始研究,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对于真正的“天才”而言,练习并没有过去认为的那么重要。
“一万小时定律”的诞生
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先天论”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也是优生学的奠基人,认为应当通过人为筛选留下“优质”的基因;而“后天论”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人格都是后天习得,并由此开创了行为主义学派。
优生学在二战时期得到了纳粹的大力支持,也随着纳粹的倒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行为主义学派继续发展壮大。到 1993 年,瑞典心理学家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及其同事提出了“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刻意练习指以提高在某领域的水平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埃里克森等人调查了不同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的练习时间,发现演奏者间的个体差异与其刻意练习的时间密切相关,甚至是优秀的演奏者也不例外。
埃里克森在这篇论文中写道:“许多曾经被认为体现出内在天赋的特征,事实上是至少 10 年以上高强度练习的结果。”这项研究结果有力支持了“后天论”观点,它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引用接近 1 万次,还催生了很多畅销书籍,例如埃里克森自己的《刻意练习》和前文提到的《异类》,二十多年后仍然在大众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重复经典研究
最近,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布洛克·N·马克纳马拉(Brooke N. Macnamara)及合作者梅格·梅特拉(Megha Maitra) 重复了埃里克森当年的研究,发现“一万小时定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研究论文在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发表(DOI:10.1098/rsos.190327)。
效仿埃里克森的实验设计,研究者们招募了三组不同演奏水平的小提琴专业学生,分别是精英级(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优秀级(有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和良好级(来自排名更低的院校,可能成为音乐教师或普通演奏家)。他们通过结构化访谈、记日记等方法获得了参与者们练习小提琴的时间,包括独自练习时间和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时间。他们发现:
1、练习时间与小提琴手水平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尽管精英级小提琴手和专业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都显著多于良好级,但是精英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显著少于专业级小提琴手。
2、 刻意练习时间只能解释不同水平演奏者演奏中 26% 的变化,在埃里克森等人的研究中,这一数据为 48%。(来自体育运动研究的数据甚至更加惨烈——对于精英级的运动员来说,刻意练习只能解释差异的 1%。)
“一万小时定律”为何失灵?
为什么会出现与前人不同的研究结果呢?研究者们认为有三种可能。
首先,实验参与者专业水平不同,而实验表明刻意练习时间对高专业水平小提琴手的影响会变小。在马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级和优秀级小提琴手都来自克利夫兰音乐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而在埃里克森等人的研究中,参与者来自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Music Academy of West Berlin)。尽管它们都是国际知名的音乐院校,但是考虑到年代的差异,例如今天的小提琴手参加的国际比赛要比 1993 年多许多,马克纳马拉这项研究中的小提琴手可能整体水平更高。
其次,埃里克森等人的研究中没有采用双盲实验,研究结果可能受到了实验者期望效应和反应偏差的影响。埃里克森等人在访谈中告知了参与者实验目的,参与者可能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反应来迎合实验者的期待。而马克纳马拉等人在研究中使用了双盲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者不知道参与者的组别,参与者也不知道实验的分组设计和真实的实验目的。
最后,埃里克森等人在统计中可能犯了 Ⅰ 型错误(又叫弃真错误),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正确假设。
天才究竟有何不同?
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有针对性地练习,并且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即时反馈,才能达到提升水平的效果。而就像同一个班的学生成绩也有差异一样,即使每个人都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各不相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努力并不是练习时间的简单累积。为了更好地阐述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将其和玩耍与工作这两种活动做了对比。例如,普通爱好者打篮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即使他们打篮球的时间累计超过一万小时,也很难达到精英级水平,因为他们是在玩耍。而对职业篮球运动员来说,打篮球是工作,这种活动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尽管他们会刻意练习篮球技巧,但是工作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例如薪水),所以当他们对现状感到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动力。也就是说,工作也很难让人达到精英级水平。
那么,当人们达到专业级水平,朝着精英级努力的时候,“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失效了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精英级往往采取不一样的评价标准,这些相关能力不一定能够通过刻意练习得到提升。马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专业级小提琴手来说,练习能够提高他们演奏的可重复性,即减少演奏中的变化,让发挥更加稳定;但是想要达到精英级小提琴手的水平,仅仅发挥稳定可是不够的。事实上,在马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显著少于专业级小提琴手。
个人评论:个人一直以来觉得西方文明似乎有一个很厉害的思想文化传统,那就是纵容各行各业的天才们恃才放旷畅所欲言,没那么多得罪人不得罪人的顾虑。
》》》玉璞集匿名用户:
陈安之三板斧:
1、要成功,按我说的做
2、你没成功,肯定没完全按我说的做
3、按我说的做,你就成功
然后无限死循环
》》》玉璞集匿名用户:
陈安之三板斧:
1、要成功,按我说的做
2、你没成功,肯定没完全按我说的做
3、按我说的做,你就成功
然后无限死循环
》》》玉璞集匿名用户:
努力只是给你一个成功的机会,就像抽奖一样,不努力,你连抽奖的资格都没有
》》》玉璞集匿名用户:
鸡汤能让你振奋,自己的能力还是需要通过学习历练来提升,没有能力光罐鸡汤就是饭桶了。
》》》玉璞集匿名用户:
努力虽然不会成功不会改变命运,但不努力是一定不会成功改变命运的。
》》》玉璞集匿名用户:
不努力的成功概率太低,除非上一辈努力给了高起点




上一篇:【其他】可乐 + 味精 = 春药?
下一篇:【自然】科学家分析:恐龙能存活在现今世界吗?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