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竟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复制链接]
查看294 | 回复0 | 2019-12-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人们纷纷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有心的人还会自己在家里做粽子。那么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接下来为你解答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所以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并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粽子的历史变迁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3、中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流传到国外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上一篇:腊八节的由来,释迦牟尼腊月初八立地成佛
下一篇: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传说是为了纪念神龙升天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