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罗贯中竟在《三国演义》中偏袒刘备

[复制链接]
查看235 | 回复0 | 2019-12-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翻阅《三国演义》,你会发现作者的主要视角视乎是刘关张三人。原因便是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仁,罗贯中自己也希望最后统一三国的不是那狡诈的曹操,而是宅心仁厚的刘备。刘备的性格特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何让罗贯中偏心与他?

一、刘备的性格特点

【笼络豪杰】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坚忍不拔】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以上都是刘备的优良品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平心而论是站在刘备这边的,因为刘备有以仁治天下的特点,当然《三国演义》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推移与发生改变而改变,且看编者为你分析。

二、刘备的性格特点案例

【刘备投奔刘表】






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琮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刘备被邀入蜀】






刘备在被邀入蜀的过程中,他趁驻守葭 荫关以拒张鲁之机,严禁军士,广施恩惠。后在进军成都时,他立起免死旗,对众将兵说: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他取蜀后,又广施仁政,使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天禾大成。正因为他能以仁结民心,因此人心归之,如小说第二回中,他一到安喜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第三十回中他治理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之伪 一、占领益州是由诸葛亮提出经刘备同意的隆中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刘备图天下的重要战略方针,故刘备在得荆州以后就着手策划占领益州。刘备提兵入蜀,是应刘璋的邀请前来支援的,且刘璋又是他的同宗,要取益州就得师出有名,因此刘备内心所想却无法说出口,有时还否认其事,如庞统与法正劝他与刘璋会见时就席间以夺取益州,刘备却假惺惺的说: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经庞统、法正再三要求,刘备才说出心里话,吾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他主张恩信已立,取得蜀人支持后才占领益州,这件事除了表明刘备有胸怀全局高人一筹的战略思想外,是不是多少有些虚伪呢?



【刘备自立为帝】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传言汉帝己被害。众人进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自立时,刘备勃然变色日:孤岂效逆贼所为!而且拂袖而起,入于后宫,过了些日子,孔明又引众官入朝劝进,刘备还是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他还是坚持不从,后来众官以不久必尽散矣为要挟,他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看,刘备本来是极想位登九五的,可是为了不落下话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刘之骄 截止到三顾茅庐,刘备确实是一位礼下贤土,谦虚纳谏之仁君,可随着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他在蜀称帝后,他的骄傲也在渐渐地滋长,直至发展到最后,他为关羽报仇决定伐吴时,赵云规劝他不听,秦宓进谏,他置之狱中,孔明上谏表,他掷于地下。当他征吴时,吴派陆逊为大将,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自负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将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马良建议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请教宰相,他骄傲地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宰相?这时的刘备与当初之刘备岂不是判若两人乎?结果陆逊一把火,几乎把他的全军烧光,自在情理之中。

三、发展变化的性格特点

尽管《三国演义》很少直接描写人物性格的成因和发展,但人物性格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虽然他的发展变化不是非常突出。有时发展较慢,变化较小,但他却基本打破了古典式的静穆状态。我们不妨细看刘备的性格特点。






早年的刘备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且看刘备的出场:榜文行至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芬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短短的一段话,为刘备立了一个小传。



第三十八回,刘备兄弟三人不辞劳苦,屈身枉驾,三顾草庐,终于寻访到天下奇才诸葛亮。可诸葛亮却推睡不起,刘备一行无奈又立了一个时辰,人才慢慢醒来,还要随口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然后才问一声:有俗客来否?这足以衬出刘备的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之心。刘备送徐庶,更是情意绵绵,无限惆怅。小说中写道:诸将无不伤感,玄德不忍相别,送了一程又一程,庶辞曰:lsquo;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rsquo;






玄德就马上执庶手曰:lsquo;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rsquo;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泪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lsquo;元直去矣!吾将奈何?rsquo;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lsquo;吾欲尽伐此处树木。rsquo;众问何故,玄德曰:lsquo;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rsquo;写得细腻生动,委婉缠绵,凄恻动人,突出了刘备爱才,惜才的一片痴情。



早年的刘备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志在匡扶汉室,励精图治,孔明可以豪无顾忌地批评刘备的妇人之仁和胸无远志,刘备不仅不怪罪,反而以师礼待之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而晚年的刘备,尤其是当关羽遇害后,憨情代替了理智,因小义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一意孤行,固执已见,不听忠告,大举伐吴,终于导致吴蜀联盟的彻底破裂,自己也忧惧成疾,饮恨而之,以悲剧的结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刘备的性格特点既是丰富多-维的,又是复杂矛盾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以上分析也不免单薄肤浅,但刘备的光辉形象亦如《三国演义》,永远名垂青史。



相关推荐



三国勇士五子良将,文韬武略力压五虎上将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才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三国名将赵云是怎么死的,五虎上将竟死在一根绣花针下





上一篇:太平公主怎么死的,母女俩成为唐朝最荡妇(组图)
下一篇:关羽的性格特点,忠义智勇所向披靡却败于傲慢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