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图书] 为何现在的社会,难以出现世界名著小说

[复制链接]
查看65 | 回复0 | 2022-6-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为何现在的社会,难以出现世界名著小说



推荐答案:
其实不光是当今社会,即便是今后,乃至全社会范围以内,都很难再出现一本具有“普遍影响力”的“经典名著”,除非是再次发生么较大范围的社会变革,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现远古或外星文明、重要国家政治制度瓦解等;
注意:这里的名著级别文学作品,是指纯文学领域的文学作品,而非某个学科、品类的经典著作,因为后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现在已不是“洛阳纸贵”的年代
毫无疑问,几乎大部分经典名著都诞生于人类文明初期,或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
1)人类文明初期:文学创作未曾套路化,尚能直至创作之本质,故而不流于浮表,作者容易动感情,读者也容易产生共鸣;
古风歌曲《石楠小札》里有一句这样的歌词:自认惊叹的桥段终沦为老生常谈。直至创作的本质。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百年孤独》的开篇,影响几个时代,包括我们国家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称其:读罢,方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百年孤独》
现在看来已然是“老桥段”。这令笔者想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提到的:“诗歌是语言的更新,是词汇的更新。”推而广之,其实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以“网络文学”为例:作为当今创作氛围最为火热的作品分类,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在各种写法的探讨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九线写法”:
即主角智慧性格、配角炮灰、技能功法、主要伙伴仇敌、装备武器、冒险奇遇、身世传承、势力发展、后宫女人,然后在不同的地图之上随即摘出几个线索来进行创作,当陷入死胡同或是加快节奏时,切换地图重复上一步骤的操作,注意不要在两个连续的地图之间,运用两条以上的同样线索。
譬如说都市文,主角在一个城市里出生、求学、小打小闹,在陷入瓶颈之后,因为临时出差或是避难旅游等元素,切换地图重新开始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在这样的创作氛围和写作技法上,虽然不能一概论之“抄袭”,但至少也可以说上一句:创作的不够高级。如此谈何出现名著级别的文学作品?
2)剧烈社会变革时期,这里的“剧烈社会变革时期”,笔者所引用的是王东岳在《人类的没落》一书里的概念,简单来看就是有全新的思想、学术体系迸发,有着从根本性改变社会结构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从封建社会到君主专制)、清末民国(从君主专制到社会主义国家)
对比一下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家、文人作家;
①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孔子创办儒家,其弟子留下《论语》;墨子的墨家,兼爱非攻思想;老子的道家,众玄之门《道德经》;孙子的兵家,以及《孙子兵法》等等;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尚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故而出现的多是思想家,所提出的也多是思想、哲学主张,力求自救,通过发展自身的流派来实现改变国家的目的;
②清末民国时期的文人作家:鲁迅、陈寅恪、胡适、沈从文、朱自清、老舍等等;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工业文明,人们大多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宗旨,来学习西方文化、科技;故而多出文学家,以文救国,唤醒民智;
在这之间便是纯文学名著的发展时期,上承春秋战国,下启思想解放,在“文学”还属于少数人专利的时代里,皓首穷经;以“高人一等”的热爱,虔诚之心来抒写人生世相的返照。东西方也同样如此,只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型不一样,名著所涌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不过大体的社会环境,确实一致的。
还有一点需要特备注意:不管是哪种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经典名著都十分难以出现,只是在现阶段大量的数据信息基础下,让人们误以为以往的时代很容易出现经典名著。其实拉开时间的顺序,抛去一些集中出现的极端情况外,经典名著出现的时间大多都间隔在几百年之间。
当然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知识、文学在大众价值里早已贬值,被信息化的电子产物所取代,作者心浮气躁,读者更是如此。
2)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对于名著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当一个人只识字,却没看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随便给上一本差不多的作品,都会惊为天人;然而当他已经读书破万卷的时候,很多作品看一眼开头,就已经猜到结尾,就很难会有什么书能够给他造成什么惊喜;
那什么才属于经典名著?首先以“普遍影响力”做衡量标准就不是很准确,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遗珠之作”,这点很正常。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碎片化的时代里,面对浩瀚的长篇大论,更多的人早已等不及细细品读,对着作者文笔的徐徐展开而沉浸其中,仔细揣摩。故而,现今各类知识平台才会如此火爆,只因为真正看书的人少了!而懒得看书的人只能依托于各类知识平台,努力汲取着貌似明白的果实;
然而这也只是别人的收获,自己过后就忘,一无所得;
甚至更为严重的还会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学富五车,通透无比,最终泯然于这个个体出声,大众沉默的时代;
1)庞杂的知识,是任何文学作品的敌人,包括不仅包括名著;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里谈到:“个人意识愈发达,社会愈分化,民间艺术也就愈趋衰落”;推而广之,也是如此:“个人知识愈庞杂,愈不成体系,文学作品愈难沉淀下去成为名著”;这不光是作者的问题,也是读者的问题,更是这个时代嘈杂的问题。
2)难以驾驭的个人意识杀死体系的确立;
任何一本名著,乃至于一些及格线以上的作品在纲领上一定自成体系,自成境界,这既需要作者庞大的知识储备量,也需要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且相互制衡发展;然而在这嘈杂的时代里,人们所汲取到的知识也会变得越发杂乱,难以驾驭,乃至自然而然的超出作者本人的文字驾驭能力,也就是常言道:写崩了!
3)既然实难再出名著,那么阅读还有价值吗?
答案肯定是有!认为没有“名著”,就没什么书“可读”的言辞,其实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知,谬论。书籍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只有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才会觉得没什么书可读;这类人,即便是给上他千八百本名著,他也不会读,甚至连看都不会看。
如此,名著还有什么价值?
换个角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熟,不提飞机大炮、宇宙飞船,就连书籍的印刷制作成本也大幅下降。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说是买上十几、二十几本书的钱,就连自费出版的钱都可以拿出。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往的书籍制作成本较高,不光是作者会逐字逐句的推敲,反复锤炼,就连读者也都会十分珍惜,咬文嚼字的品读,甚至抄书,如此情形下,书籍的作品质量也肯定会吹毛求疵。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优势,我们只能羡慕,却也体会不来。即便是体会,想来也不会有几个人会愿意尝试。
那么现阶段的我们如何有效阅读,体现阅读价值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多多看书,细细品读,转变传统的从一本经典名著中汲取大量信息的阅读心态,调整成在所品读过的每一本书籍中,都会有所收获。既然我们自己选择了购买,那肯定也是经过再三思索,即便后来看不下去,也绝对有着当初吸引到自己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正是收获之所在。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