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明显陵特点

[复制链接]
查看192 | 回复0 | 2022-6-14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明显陵特点



推荐答案:
一、一陵两冢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一陵两冢”的建制除显陵之外,可谓绝无仅有。明显陵建有两座宝城的原因,其一,是打开地宫时,发现地宫渗水了,嘉靖皇帝决定增建地宫,也就是后宝城。其二,是为了妥善安葬父母。   前地宫,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是兴献王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所建。   后地宫,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南巡到钟祥时,为其父母亲钦定的新玄宫及后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形成了“一陵双冢”的特殊格局。实际上前后两座地宫是相差20年修建。   二、新旧红门   明显陵有新、旧两座红门,这在明代帝陵中是非常独特的。虽然它们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但从建置与实用上都有共同点。   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它是中轴线的正门,东西两侧建围墙与东西砂山和外罗城相连,形成一道封闭区域。   新红门,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显陵的第一座门,具有加强陵园的防护功能,使陵区戒备森严,以达到庄严肃穆的气氛。   新、旧两重红门为什么又不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新红门的建设,无论从风水形势,还是建置实用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红门从地形走向完全可以直接建在神路中轴线上,但它却偏离中轴线,东靠纯德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城墙相连。这主要还是出于风水的原因,当年,嘉靖回钟祥时,带了一位风水大师,叫廖文政,他察看显陵地脉之后说:显陵中轴偏向了西南,要是略偏东南,最好。嘉靖皇帝就听取了廖文政的建议,加建了新红门及外罗城,延深了龙鳞神道,将新红门以龙尾的形式摆向了东,使整个龙形神道更像一条活龙、一条游动的龙。 新旧红门新红门旧红门  三、内外明塘   内外明塘的做法在当时,可能与兴献王和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有关,是按照风水原理完成的。“明塘”取“明堂”谐音,为聚“气”之所,均处于风水术中“明塘”的方位,是风水格局中有关“生气”的关键部位。内明塘位于棱恩门前,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圆形池塘,靠近核心“穴”的位置,有集聚地下水的功能。外明塘是根据原有天然池塘改建。外明塘正好位于陵区的前端,对纯德山的地气有界护的作用。因为《葬经》中就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明显陵内、外明塘的建置为其他明代帝陵所无,为显陵的奇特之一。 内明塘外明塘  四、内外罗城   显陵作为独立的陵区,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   内罗城,是陵宫区最神秘的地方,取“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平面布局。前方,就是指方形院落,故方形而像地,多为活人活动的场所,也是祭祀的主要场所。后寝,形成圆形院落,形圆而像天,圆形的宝顶、宝城为其寝宫,是埋葬帝后的地方,为帝后久居之处。整个院落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而外罗城的修建主要是加强陵园的防护及帝制社会集权的体现。明显陵的外罗城修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以新红门为起点,围绕整个陵园,红墙黄瓦,非常壮观。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符合了“陵制当于山水相称”的和谐性。 内外罗城   五、龙鳞神道    显陵神道从敕谕碑到祾恩门,呈蜿蜒形,全长为1368米。是明代帝陵中惟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做法的陵寝。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神道”。这种做法既经济又美观,又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    龙鳞神道,走向不取笔直形态,在设计中有意的变化呈“曲路”。过棂星门,有一条长达290米的龙形神道至第5座石桥。由于受东面砂山的影响,而墓穴面向案山的中轴又不能偏移,故第4座到第5座河桥之间的神道,形成了一道弯曲的神道,巧妙地与旧红门和新红门之间弯曲的神道,前后呼应。明人蒋平阶所著的《地理古镜歌》也有“路能界气亦能迎,当与零神一样评;大路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乙字弯身最有情”的说法。注者谓“路亦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弯曲的神道布局,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与大自然山川风貌相和谐,收敛视野,避免神路直对着陵墓,如若土箭,亦当躲避始为全美,也避免了陵园建筑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六、九曲御河   显陵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以神路为中轴左右贯穿整个陵园,全长近2000米,俗称“九曲河”。九曲御河的设计与风水术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葬经》:“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九曲河设计非常巧妙,弯曲的河道与中轴神路上的五座石拱桥左右横穿而过,将陵区地面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由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又寓意为九五至尊的含义。虽然历代陵寝的修筑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但是,无论是开挖或者利用天然河流形成的御河,都比不上显陵的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美。     七、琉璃影壁   在显陵的祾恩门内外两侧设置有“八字”形的琉璃影壁,这种影壁除了具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外,在门的两侧以增添大门的气势,为明代各帝陵所无。   正面为琼花图案。据说“琼花”是由牡丹花而引形的,以叶为主,枝缠绕,花点缀,因此称“穷花富叶”,由此而引声为“琼花富业”,寓意为草木旺盛、国家繁荣。背面为双龙图案,据有藏龙卧虎之意。   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这“八字”形的琉璃影壁不但建制为明陵所无,而且做工非常精美。使整座祾恩门显得庄重而华美。   琼花影壁双龙影壁  八、众多碑亭   明显陵,碑亭众多可谓显陵一大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显陵旅游的特色。显陵碑亭的数量远远多于明十三陵及明代诸陵。从敕封纯德山碑算起,有“纯德山碑”、“敕谕碑”、“睿功圣德碑”、“纪瑞文碑”、“纯德山祭告文碑”、“加上尊谥记文碑”、“御赐祭文碑”和“御赐谥册志文碑”、明楼“圣号碑”9通之多,除立于祾恩殿内的“加上尊谥记文碑”外,都建有碑亭,远非明代其他各帝陵可比。   朱厚熜在显陵多建碑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从碑的名目就可大体识别出来,皆是为朱祐杬歌功颂德及祭祀文,无非是出于私亲的目的,为那位从未当过一天皇帝的父亲抬高地位。当然,在为显陵建碑的同时,朱厚熜自然也不敢怠慢先祖各陵,于是又以各种名义为他们添建碑亭。如明代帝陵中的皇陵和孝陵原本都只建有明楼圣号碑及一座碑亭(即皇陵的重建碑亭、孝陵的神功圣德碑楼),而位于北京十三陵的长陵原只建有明楼圣号碑及神功圣德碑楼。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朱厚熜在显陵前七陵,均增建了神功圣德碑亭一座,只是后来碑文的撰写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搁置不写,才成了无字碑。此后,天寿山各陵都遵从其制,建有一通无字碑。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