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历史上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关系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206 | 回复0 | 2022-6-14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历史上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关系如何



推荐答案:
世仇地缘战略上的对手竞争大于合作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合作,但从长远看他们之间是矛盾占主要地位的。
1,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自2015年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式介入叙利亚内战以后,俄土关系一度变得异常紧张。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军方击落一架俄军苏-24战斗轰炸机并导致一名俄军飞行员丧生,由此两国关系跌到了谷底。


2,依照当时的紧张气氛,即便俄军真把土耳其境内的什么目标给轰了,恐怕人们也不会感觉到太意外。而不久之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态度转变之快同样让人始料未及,埃尔多安不仅在态度上对俄迅速软化,甚至提出可以向俄军提供军事基地。
3,不久之后,土耳其爆发了针对埃尔多安的政变,而这一次俄国人选择了支持埃尔多安,其态度要比欧美国家明确得多,甚至有消息称,关于土军方发动政变的情报,最早是由俄罗斯情报部门提供给埃尔多安的,这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俄罗斯对埃尔多安的支持则是显而易见的。
4,要想把这种乱糟糟的关系搞清楚,我们恐怕要把时间退回到1453年。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正在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经过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攻入城内。
5,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守城战中战死,两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投降。由此东罗马正式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至此,欧洲基督教文明开始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兵锋之下。
6,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和她的父亲却成功逃了出来,并且一路跑到罗马寻求庇护。1472年,罗马天主教教廷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已经成年的索菲娅公主嫁给了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
7,罗马教廷之所以要促成与莫斯科公国的联姻,本质上还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压力。东罗马帝国被灭后,土耳其人很快又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这也为五百多年后的南斯拉夫分裂埋下了伏笔,此时罗马教廷所处的意大利半岛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能让伊凡三世率军南下,向土耳其人开战,那么这个危机就可以得到缓解。
8,从16世纪中后期伊凡雷帝时代开始,俄罗斯开始大举扩张领土,到公元17世纪,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帝国终于开始了正面碰撞。
8,对于俄国上层而言,“南下”几乎是一个永久的战略命题,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再具体说,俄国的南下战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直抵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数百年来,这一战略几乎从未变化。
9,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逐步转入颓势,面对俄罗斯一直是败多胜少。通过200多年的不断交战,俄国人将与土耳其交战的战场逐步从乌克兰推到了西亚地区。
10,他们从土耳其手中先后夺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且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


其他答案:
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可谓是世仇。但是决定国际关系的终极因素始终都是国家利益,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关系也是如此,因为利益产生矛盾,又因为利益而互相接近。
在近代历史上,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始于1676年,一直直持续到了一战期间。彼此大规模的战争有11次,时间长达240多年。而且几乎都是由俄罗斯主动挑起战争,其实这期间有许多因素,例如宗教信仰、领土扩张等。
1453年的时候,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历史悠久的欧洲古都从此沦陷。在这之前它不仅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还是东正教会的中心。而新兴的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土耳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新首都。东罗马灭亡前夕,许多皇族和教会人员流亡到了俄罗斯,他们希望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来复兴东正教。而俄罗斯帝国建立后,就将收复圣城——君士坦丁堡作为目标。于是两者之间的争端也就此开始。还有就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想统一斯拉夫地区,这其实就是试图扩张领土。
按照道理来说,既然两个世仇国家之间应该是争端大于合作,但是呢,近代以来,美国参与了许多国际争端。美国做的许多事情加剧了土耳其和美国的关系。例如一:疑似卷入推翻埃尔多安的军事政变,二:它支持埃尔多安的政治对手居伦,居伦是伊斯兰思想传播者,近几年还授予居伦绿卡,拒绝引渡以牵制埃尔多安,三:支持库尔德人倾向明显。而美俄关系想来不好,所以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土耳其开始接近俄罗斯是不难理解的。


其他答案:
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土叙边境被土耳其空军击落,令万里之遥的美国惊出一身冷汗:一旦俄土真的开战,北约内部的“共同防卫”条款将自触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好在一贯强势的普京大帝选择隐忍而埃尔加多又于次年6月主动道歉,这才令危机化解于无形。
但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上敢捋北极熊虎须之辈确实是少之又少,“国中土耳其”究竟是脑子抽风,还是天真到以为美国一定会两肋插刀呢?
二者都不是,将俄罗斯拖入群殴并肢解掉才是土耳其人的夙愿,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历史上从来都有道不完的恩怨,说不清的纠纷,以及打不完的仗。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
今天的俄罗斯和土耳其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过去还真的不好说,早在13世纪,莫斯科公国还只是罗斯十二诸侯中貌不起眼的一支,后来获取了替金帐汗国征税的权利而逐渐做大,并以团结东正教国家试图编织一个更大的帝国网,大约在同时被东方民族一路撵到小亚细亚的突厥一部建立了奥斯曼,后来成了伊尔汗国的小弟,总之都在给蒙古人打工。
▲通过地图拟人化的俄土战争,整个欧洲都在沙俄铁蹄下瑟瑟发抖
再后来蒙古人式微,两边都翻身做主,奥斯曼迅速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超级帝国,沙俄的扩张则刚刚开始。到了十七世纪时他们的势力范围终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接壤,一个孤独求败,一个朝气蓬勃,相同的却是扩张的野心,战争自是不可避免,只是谁都没想到会延续三个世纪之久。
▲土耳其轻骑兵冲击波兰重骑兵队伍。
第一次冲突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挑衅,1676年,他们带着克里木鞑靼人及乌克兰统领多罗申科进攻俄国,彼时俄罗斯刚刚吞并东乌克兰,还处在消化不良阶段。奥斯曼帝国起初大获全胜,却未能扩大战果,俄乌联军于当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并在8月2日攻克奇吉林并生擒了多罗申科。此后围绕着奇吉林城和伊久姆鹿砦防线展开了多次攻防战,打得难分难解,劳师远征的奥斯曼人不得不在1681年1月签下《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承认了沙俄对东乌克兰的占领。
▲武器和规模逐渐升级
初露锋芒的沙俄一战逼平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其结果其实昭示双方此消彼长的国运。后来打打停停持续了两百多年,虽各有胜负,总的来说却是奥斯曼帝国一退再退,沙俄在第六次战争(1787~1792)中获取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第十次(1877-1878)更是直接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若不是第九次(1853-1856)战争中英法介入并消灭四十万沙俄军队以及第十次铁血宰相俾斯麦强行修改割地条款的话,奥斯曼帝国怕是撑后面的故事了。
▲俄罗斯心心念念的君士坦丁堡
总之,沙俄的连环脚将奥斯曼踢成了“西亚病夫”,这显然是一串狗咬狗的战争,若是俄国败了,这“欧洲病夫”的招牌也只好当仁不让。同时俄罗斯自诩为东正教老大,而曾经的世界之都君士坦丁堡此时却是木司令的老巢,一贯以“光复东罗马帝国”为己任的沙俄自然不肯就此收手。
另一个很现实的考虑便是,当年限于科技条件,北极圈的港口都用处不大,远东所获则解不了近渴,黑海的码头虽然重要,但那只是一个大一点的咸水内湖罢了,不要说勾连大洋,连去地中海都还要经过位于伊斯坦布尔城下的土耳其海峡。
▲克里米亚和土耳其海峡
从地图上看,土耳其海峡是真正的咽喉要道,其对于沙俄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函谷关之于大秦帝国,或者马六甲海峡于种花家。所谓“得陇望蜀”,沙俄自然希望将城池和海峡一并攥在手里,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奥紧密抱团,英法不得不放下成见和宿怨选择与沙俄联手,这样一来奥斯曼帝国的站队就很尴尬了。
▲史上最强战列舰阿尔库金号,曾改变过历史的走向
从内心而言,他们希望加入综合实力明显占优的协约国,却不想跟世仇沙俄成为战友,等到后来好不容易想通了,却惊讶地发现人家根本不搭理,英国人甚至毫不见外地征用了土耳其人花举国之力订购的阿尔金号战列舰。他们几次出访英法都得到一个答复--你去问俄国人吧,几次缘木求鱼令土耳其人倍感愤怒,加之德国人及时抛过来的橄榄枝,他们最终选择了加入同盟国一方。
▲一战时的凯末尔
其实土耳其早就没得挑,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早在双方宣战之前英美俄便签好了对奥斯曼的瓜分协议,菜单上的名字哪会有什么谈判权呢?如此一来倒也好,俄土本就是世仇,索性各自站队甩开袖子再大干一场也算是“梭哈”了... ...于是一战的局部又被称为第十一次俄土战争。
谁都没想到,这场旷世大战竟然成了奥斯曼和沙俄两大超级帝国的绝唱。沙俄虽实力占优,却没料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人在亡国的威胁面前爆发了巨大的能量,加之主场作战,双方一时间难分胜负。而土耳其海峡一直被土耳其人牢牢掌控,自始至终也没有让任何物资通过海峡运抵沙俄,须知他们当年有四成的进出口都只有这一条通道。
▲加里波利的海滩上留下了协约国四万多具尸体和永恒的阴影
为了“解救盟友”,英法在1915年组织了远征军试图登陆土耳其本土,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只好不了了之。随后耸人听闻的饥荒笼罩了沙俄,大家知道1917年10月17日也快到了,内忧外患的罗曼诺夫王朝选择继续军事施压并恫吓土耳其,而非回军平乱。
▲沙皇一家的悲惨结局大家可自行搜索
于是乎一声炮响,扩张了数百年的沙俄帝国轰然倒地,新生的苏俄宣布退出协约国,土耳其人戏剧性的“赢”下了第十一次俄土战争。而他们的兴奋并未能维持多久,因为同盟国战败了,若非凯末尔横空出世,今天的土耳其领土怕是还要缩水不少,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也会被划走,蹦跶的资本都没有。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 ...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刘慈欣
从1776年到1917年,沙俄与奥斯曼两大超级帝国整整鏖战了241年,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战,而同归于尽的结局似乎也冥冥中昭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真理,或许双方都没得选择吧,几个世纪前的世界如同暗黑森林,你不干掉别人,别人就会收拾你。于今日我种花家而言,或许“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更有现实意义,消停了几十年的边境,焉知不会有下一个跳梁者呢?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协约国十四国联合干涉苏维埃政权,帮助白军,即将面临瓜分的土耳其也派兵参与,一如他们在朝鲜主动加入“联合国军”。虽然只是以借海峡之利协助试图协约国后勤运输为主,其“鞭尸”的决心也可见一斑,只是苏俄顺利赢下了这场立国之战,也就是最终回合的第十二次俄土战争。


其他答案: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正在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经过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攻入城内。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守城战中战死,两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投降。由此东罗马正式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至此,欧洲基督教文明开始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兵锋之下。
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和她的父亲却成功逃了出来,并且一路跑到罗马寻求庇护。1472年,罗马天主教教廷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已经成年的索菲娅公主嫁给了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
对于公主本人来说,这在当时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时候莫斯科公国在西欧人眼中的形象,就类似于我们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国家看秦国——就是一个介于“蛮族”和“文明人”之间的存在。而且伊凡三世同意联姻的条件是索菲娅公主未来所生的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要知道母凭子贵可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这位公主却很痛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相对于在天主教的地盘上寄人篱下,这位公主显然更愿意去“荒蛮之地”重振家族的荣光——老实说,这段历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的游戏》里“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或者《芈月传》上去,抑或说是两者的混合物。
罗马教廷之所以要促成与莫斯科公国的联姻,本质上还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压力。东罗马帝国被灭后,土耳其人很快又占领了巴尔干半岛,这也为五百多年后的南斯拉夫分裂埋下了伏笔,此时罗马教廷所处的意大利半岛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能让伊凡三世率军南下,向土耳其人开战,那么这个危机就可以得到缓解。
此外,罗马教廷还有另一层心思:东罗马被灭之后,东正教文明圈就只剩下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的诸城邦了,如果罗马的天主教教廷促成了带有东罗马最后血脉的索菲娅公主与莫斯科大公的联姻,那么教廷与东正教城邦的关系就会变得密切起来,那么未来没准就可以结束天主教和东正教长达千年的分裂状态,使得后者重新归附于罗马教廷。
而伊凡三世在迎娶索菲娅公主后,从法理上说也就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者,后来“沙皇”这个称谓其实就是俄语中的“恺撒”,而作为东罗马皇室标志的双头鹰,也就成了沙皇俄国和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徽。而俄罗斯学者则一直认为俄罗斯是“第三罗马”(西罗马为“第一罗马”,东罗马为“第二罗马”)。
伊凡三世在迎娶了索菲娅公主之后,自然没有如罗马教廷所希望的那样,傻呵呵地去和土耳其人拼命——以当时莫斯科大公国的实力而言这基本等同于自杀。但是伊凡三世却充分利用了这次联姻所带来的“势”,既然莫斯科公国是东罗马的继承者,那么莫斯科当然就应该是其他信奉东正教的城邦的首都,伊凡三世就应当是罗斯诸城邦共同的国君,那么由莫斯科大公国来完成对东正教诸城邦的统一,在道理上也就名正言顺了。
索菲娅公主到达莫斯科时,还带去了大量原本收藏于君士坦丁堡的典籍,其中除了文化内容之外(所以俄罗斯文化确实传承了一部分拜占庭文化),还包括官制和礼仪制度。伊凡三世借此进行了一轮政治改革,打压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伊凡三世借此机会一路开疆扩土,在他去世之前,“莫斯科大公国”变成了“俄罗斯”,版图足足扩大了6倍。而与此同时,索菲娅公主经过一系列宫廷政治斗争,几经沉浮,最终让自己的儿子瓦西里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瓦西里三世。换句话说,伊凡三世最初的布局还是被自己的王后给破了。继位后的瓦西里三世继承了老爹的遗志,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从16世纪中后期伊凡雷帝时代开始,俄罗斯开始大举扩张领土,到公元17世纪,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帝国终于开始了正面碰撞。对于俄国上层而言,“南下”几乎是一个永久的战略命题,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再具体说,俄国的南下战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直抵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数百年来,这一战略几乎从未变化。
至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南下战略思路开始变得越发清晰起来,已经不再是居于苦寒之地的民族的本能反应,而是有明确的地缘战略目标: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俄国的南下战略,最终是为了获得温水港,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即便俄国人真能得到一两个温水港,也很难靠它们来挑战欧洲强国的海上霸权。相反,如果俄罗斯能够南下控制“世界岛”的中央区域——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那么完全可以凭借陆权来挑战西方的海权。
当时俄国南下所面对的对手,正是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公元17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与土耳其在241年里打了11仗,平均不到19年一战,第11战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土分属对立阵营。十月革命之后,多国干涉俄国内战,这其中也包括土耳其军队,这样算下来,俄土之间大战共计12次。
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逐步转入颓势,面对俄罗斯一直是败多胜少。通过200多年的不断交战,俄国人将与土耳其交战的战场逐步从乌克兰推到了西亚地区,他们从土耳其手中先后夺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且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脱离了土耳其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的崛起史其实就是土耳其的衰败史。
【玉璞集 YUPUG.COM】